您所在的位置:临医网 > 临床医学 > 神经精神系统 > 正文

神经精神系统第五单元脑血管疾病讲义

发布时间:2023-02-25 文章标签:脑血管疾病 【人气:178】 临医网学员论坛欢迎灌水
神经精神系统第五单元脑血管疾病讲义及考试重点!

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 
  脑部供血由2大系统构成:前循环系统和后循环系统;
  前循环系统:即颈动脉系统;
  后循环系统:即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重要分支:眼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
  椎动脉系统重要分支:小脑后下动脉;
  双侧椎动脉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桥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

  诸分支供血区及功能:
  眼动脉:视网膜供血,视力;
  大脑中动脉:颞叶、广泛半球、内囊(豆纹动脉),三偏症候,上肢重于下肢;
  大脑前动脉:额叶,下肢重于上肢;
  小脑后下、前下动脉:小脑、延髓,小脑症候、延髓背外侧综合症;
  桥支:桥脑供血,头晕常见;
  大脑后动脉:供应枕叶,视觉中枢;

  急性脑血管病分为2大类:出血性和缺血性;
  缺血性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出血性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定性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尤其是安静起病还是活动下起病)和影像学检查;
  定位诊断主要依靠体征;
  每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变血管有关,与该血管的供血区域有关,与该区域的生理功能有关;
  越是靠近目标区域的血管病变,症状约严重
  注意区分病因、危险因素、发病机制。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一、概念
  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一过性局限性脑功能缺损表现,症状持续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
  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 
  可能的主要发病机制:
  1.微栓塞。 
  2.脑血管痉挛、狭窄。
  3.盗血现象。

  二、临床表现
  发作突然,历时短暂,每次发作持续通常为5-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症状持续不超过24小时。症状完全消失,不留神经功能缺损。在以后5年内24%~29%患者发生脑梗死。
  病变血管不同,症状也不同:
  1.颈动脉系统TIA 通常表现为发作性单肢轻瘫最多见。少见特征性症状有:①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朦、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 Homer征交叉瘫(病变侧Homer征、对侧偏瘫);②主侧半球受累出现失语症(Broca失语、Wernick失语及传导性失语)。可能出现的症状:①对侧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②对侧同向偏盲。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1)常见症状:眩晕、平衡障碍,少数伴耳鸣。
  (2)特征性症状:①跌倒发作: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可很快自行站起。②双眼视力障碍(一过性黑朦),系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
  (3)可能出现的症状:①急性发生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构音障碍;②小脑性共济失调;③意识障碍伴或不伴瞳孔缩小;④一侧或双侧面、口周麻木及交叉性感觉障碍;⑤眼外肌麻痹及复视;⑥交叉性瘫痪(一侧脑干缺血典型表现,如Weber综合征等)。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为短暂的、刻板的、可逆的、 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 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前驱发作。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4.头颅CT扫描,无本次发作相应部位的病灶发现。
  鉴别诊断:
  应注意TIA临床诊断扩大化倾向。 某些常见症状如麻木、头昏等并非TIA。意识丧失不伴后循环(椎-基底动脉)障碍的其他体征、强直性及(或)阵挛性发作、躯体多处持续进展性症状、闪光暗点等不属于TIA特征性症状。
  1.局限性癫痫
  2.Méniere病 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但发作时间多较长,往往超过24小时,伴有耳鸣,反复发作后可出现听力减退。

  四、治疗
  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发作。
  1.病因治疗 对有明确病因者应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患者应控制高血压、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等。对颈动脉动脉硬化粥样斑造成狭窄(狭窄大于70%)或伴血栓造成TIA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支架植入术。
  2.预防性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剂,减少TIA发作。可选用阿司匹林5Omg/d,噻氯匹定125~250mg,1次/日,或氯毗格雷75mg/d。可单独应用或与双嚓达莫联合应用。这些药物服用6~12个月。
  (2)对频繁发作的TIA可用抗凝药。注意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应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

第二节 脑血栓形成

最常见类型。脑的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 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一、常见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原因有动脉壁的炎症、血液病等。
  危险因素:年龄;TIA或卒中;血压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家族史;高血脂病;吸烟及酗酒;肥胖;饮食因素;口服避孕药;HCY;CRP;血液异常;脑动脉狭窄。
  发病机制:低灌注;栓塞;栓子清除下降;混合型。

  二、临床分型
  1.完全型 通常指6小时内病情达高峰者,常为完全性偏瘫,病情一般较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 局限性脑缺血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直至出现完全性偏瘫或意识障碍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3.缓慢进展型 起病2周后症状仍进展,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等有关。
  4.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 缺血出现的神经症状一般在持续24~72小时以上,但可在3周内恢复。

  三、临床表现
  1.大脑中动脉闭塞 
  主干闭塞出现对侧三偏。失语。
  皮层支闭塞时偏瘫、偏感以面部及上肢为重,失语。无偏盲。
  深穿支闭塞时对侧偏瘫,无感觉障碍及偏盲,失语。
  2.大脑后动脉闭塞 
  单侧主干闭塞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
  深穿支闭塞:红核丘脑综合征、丘脑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1)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闭塞引起脑干梗死危及生命,出现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昏迷和高热等。若中脑受累出现中等大固定瞳孔。
  脑桥病变出现针尖样瞳孔,并常伴眼球斜视垂直性眼球运动困难,玩偶眼消失,冰水试验眼球水平运动消失或不对称;眼球向偏瘫侧同向偏视(“看病灶”),最后昏迷,高热。 
  (2)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综合征:也称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类型。导致1.眩晕、2.呕吐、3.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4.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5.同侧Horner征和6.同侧Ⅸ、Ⅹ脑神经麻痹造成: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7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3)脑桥基底部:梗死可出现闭锁综合征,患者意识清楚,四肢瘫痪,双侧面瘫、延髓麻痹等,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各种动作,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四、其他临床类型
  1.大面积梗死  通常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基底动脉主干梗死,出现大面积区域梗死、水肿。病程呈现进行性加重,易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疝死亡。
  2.分水岭脑梗死  也即边缘带梗死是相邻两血管供血区分界处局部缺血和梗死。
  出现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伴全身低血压。
  3.出血性脑梗死 是脑梗死灶的动脉坏死使血液漏出,出现继发出血,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
  4.多发性脑梗死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供血系统脑血管闭塞引起的梗死,是反复发生脑梗死所致。
  5.无症状性脑梗死 又称静止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非功能区而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但 CT、MRI检查中见到颅内脑白质及脑室周边许多缺血灶。可能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有关。
  特殊检查:CT检查6小时以内多正常, 24~48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灶。MRI在脑梗死数小时内、梗死区的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大多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2.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或呈阶梯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3.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4.有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5.有条件时可首选CT或MRI检查。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6.应与脑出血、脑栓塞相鉴别。

  六、急性期治疗方法
  早期治疗、个体化处理,危险因素干预。降低病残程度和预防复发。
  1.超早期溶栓治疗目的是溶解血栓、迅速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溶栓应在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才有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一般认为,发病3小时内绝大多数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有效;发病3~6小时,大部分溶栓治疗可能有效。
  (1)静脉溶栓治疗
  适应证:①急性缺血性卒中,无昏迷;②发病3小时之内,在MRI中无肯定缺血灶,可延长至6小时;③年龄)18岁,<75岁;④CT未显示低密度病灶,已排除颅内出血;⑤患者或家属同意。
  绝对禁忌证:①TIA单次发作或迅速好转的卒中;②两次降压治疗后血压仍>185/110mmHg;③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发现脑出血,水肿,占位和动静脉畸形;⑤患者14日内做过大手术或创伤,7日内做过动脉穿刺,有活动性出血;⑥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前48小时曾用肝素治疗和抗凝剂;⑦有血液疾病;⑧PT>15秒,7APTT >40秒,INR >1.4,血小板计算<100×109/L。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
  (2)动脉溶栓疗法:治疗3小时内发病的大脑中动脉区脑血栓形成。在DSA直视下进行尿激酶或rt-PA选择介入动脉溶栓。并合用小剂量肝素静脉滴注。
   2.抗凝治疗 目的在于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适用于进展性卒中和溶栓治疗后短期应用。对完全性卒中无效。肝素、华法林。
  3.降纤治疗 通过降解血肿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发病3小时内。
  4.血液稀释法 如患者确有血液黏度过高,血容量不足,适量选用低右。分水岭梗死者首选本法。
  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急性脑梗死病后48h内给予阿司匹林50mg/d或氯吡格雷75mg/d,可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溶栓和抗凝治疗时不同时应用,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6.外科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脑疝者,行开颅减压术。
  7.早期应用抗自由基损伤治疗,挽救半暗带;依达拉奉。
  8.一般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和供氧:昏迷患者要注意气道堵塞,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
  (2)保持良好的心肺功能和血容量稳定及水电解质平衡:这是维持足够心排出量和脑灌流压的基础,应避免过分扩容及过度脱水。
  (3)饮食营养:尽量经口或鼻胃管喂养。避免大量输入葡萄糖,因高血糖会使脑梗死灶扩大。
  (4)防止并发症:积极预防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防止压疮的发生。 有癫痫发作者可给苯妥英钠0.1g/次或卡马西平0.2g/次,每日3次。
  (5)调整血压:血压一般维持在发病时所测的或患者年龄应有的稍高水平。
  9.二级预防治疗 患者病后有明确脑缺血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颈动脉狭窄等)。用抗血小板聚集剂(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节)。

临床鉴
别要点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脑血栓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

动脉硬化、TIA、高血压史、糖尿病

心脏瓣膜病、房颤

高血压和糖尿病

动脉瘤或动静脉、血管畸形

发病年龄

老年(60岁以上)

青壮年

中老年(50~60岁)

不定

发病情况

安静、休息时

不定

活动、激动时

活动、激动时

发病缓急

较缓(小时、天)

最急(秒、分)

急(分、小时)

急(分)

头痛(意识清时)

多无

多无

常有,早期呕吐

剧烈头痛和呕吐

意识障碍

多无或较轻

多无或较轻

常有,进行性加重

无或有谵妄

局灶体征(偏瘫、失语、脑神经麻痹等)

明显,常成为患者主诉

明显,常成为患者主诉

常有,但患者意识
不清,不能诉述或
不易检查

常无,或偶有轻偏瘫及动眼神经麻痹

脑膜刺激征

多无

多无

可有

明显

CT

脑内低密度区

脑内低密度区

脑内高密度区

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高密度区

MRI

T1加权像示低信号区,T2加权像示稍高信号区

T1加权像示低信号区,T2加权像示稍高信号区

T1加权像示脑内高信号区,T2加权
像示脑内高信号区

T1加权像示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高信号区

DSA(脑血管造影)

可能见阻塞的血管

可能见阻塞的血管

不肯定

可见动静脉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第三节 脑栓塞

由于栓子进入脑动脉系统,造成血流受阻,引起的脑缺血、坏死症候。


  一、病因
  栓子来源可分三大类:
  1.心源性 常见心脏栓子来源:①风心病的附壁血栓;②换瓣术后人工瓣膜上的血栓;③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瓣膜螯生物;④各种心脏病导致的心房纤颤、心律不齐引起的心内血栓;⑤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所致心内膜表面附壁血栓。
  2.非心源性 ①主动脉弓及其发出的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附着物脱落;②败血症、长骨骨折后脂肪颗粒、癌细胞、寄生虫卵;③减压病,胸外科术中等各种原因的空气栓及异物栓塞等。
  3.来源不明 极少数病例虽经各种检查仍未查明栓子来源者。
  心源性栓子占脑栓塞病因的60%~80%

  二、临床表现要点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约4/5的脑栓塞发生于前循环,特别是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约占1/5。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死。
  6.栓子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黏膜等栓塞症状。 
  7.脑CT或 MRI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变化,出现出血性死者更有脑栓塞可能。

  三、治疗原则
  1.脑部病变的治疗基本与脑血栓形成治疗相同(见第二节),主要是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减少梗死范围。
  2.心源性脑栓塞病后2~3小时内,可用罂粟碱静脉滴注。
  3.除治疗脑部病变之外,要同时治疗引起脑栓塞的原发性疾病。例如,心源性栓塞需卧床休息,以减少栓塞复发, 同时注意纠正心律失常,控制心率,防治心衰等。
  4.如CT显示为出血性梗死或脑脊液中含红细胞,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并发的脑栓塞应禁用抗凝治疗。

第四节 脑出血

一、常见病因
  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少见的原因包括先天性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瘫等)、抗凝或溶栓治疗、淀粉样血管病及脑肿瘤等。

  二、临床表现
  脑出血多发生在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中发病。
  1.基底节区出血 为脑出血最常见类型,约占60%~70%。其中壳核出血最多,约占脑出血的60,丘脑出血占10。壳核+苍白球=豆状核
  (1)壳核出血(内囊外侧型):三偏 、凝视(看病灶)、失语。
  (2)丘脑出血(内囊内侧型):三偏症状。上、下肢瘫痪均等或基本均等,深感觉障碍更突出;上视障碍或凝视鼻尖(落日征)、小瞳孔等;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
  昏迷时常出血侧散大,表明有小脑幕疝形成。出血破入脑室或损伤脑干,则昏迷加深,出现去脑强直或四肢弛缓,鼾声大作、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或体温过低,甚至出现肺水肿,最后多发生枕骨大孔疝死亡。
  (3)壳核与丘脑混合型出血:临床表现类似于丘脑出血。
  
  2.脑桥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
  一侧少量的脑桥出血可无意识障碍,表现为交叉性瘫痪和共济失调性偏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看患肢)。
  多数出血累及脑桥双侧,深度昏迷,中枢性高热、双瞳针尖样缩小和四肢瘫痪三种特征性体征,常在1~2日内死亡。
  3.小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由小脑上动脉分支破裂所致。发病突然、眩晕、频繁呕吐、枕部疼痛,病变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同侧周围性面瘫,颈项强直等。如病情继续加重,颅内压明显升高昏迷加深,极易发生枕骨大孔疝死亡。
  4.脑室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3%~5%。原发性脑室出血,由脑室内脉络丛动脉或室管膜下动脉破裂出血,流入脑室内所致,小量脑室出血时仅有突发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酷似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完全恢复。大量脑室出血常起病急骤,迅速出现昏迷、频繁呕吐、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四肢弛缓性瘫痪及去大脑强直发作等,预后不良。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多有高血压病史。
  2.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3.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4.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5.有条件时首选CT或MRT检查。急性期脑CT中见高密度血肿,周围有少许水肿,有占位效应和(或)脑组织移位。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鉴别诊断:小量脑出血与脑梗死相似.而重症脑梗死可出现明显高颅压症状甚至脑疝,又与脑出血难以鉴别,此时需靠CT以助诊断。注意与可引起意识障碍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肝性脑病、尿毒症、急性酒精中毒、低血糖、药物中毒、CO中毒等鉴别。

  四、急性期治疗方法
  急性期治疗总体原则是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减低颅内压,调整血压改善循环,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
  对症治疗
  (1)尽可能就近治疗:以免加重出血。
  (2)保持气道通畅:
  (3)高血压处理:如血压在≥200/110mmHg以上,可适当给予作用较温和的降压药。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当血压<180/105mmHg时可暂不使用降压药。
  (4)降颅压治疗:脑出血后第2天即开始出现脑水肿3~5天明显,主张立即快速使用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每6~8小时一次。发病最初可将地塞米松10~20mg加入脱水剂中静滴。
  (5)并发症处理: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癫痫等均应给子适当治疗。

  五、高血压颅内血肿手术适应证
  一般认为年龄不太大,生命体征稳定,心肾功能无明显障碍,血压小于200/120mmHg,且符合下列情况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小脑出血血肿>10ml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血肿>20ml或有脑干受压征应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否则随时可发生脑疝而死亡。
  2.壳核出血血肿>40ml,或颅内压明显增高有可能形成脑疝者。
  3.对重症原发性脑室出血或丘脑内侧出血血液大量破入脑室者,可行颅骨钻孔,脑室外引流。 

第五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
  一、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 

  二、临床表现
  1.出血症状 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发病突然,有剧烈头痛、项背痛或下肢疼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一过性意识障碍多见,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脑疝而死亡。脑膜刺激征明显,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天内出现。
  2.脑神经损害 以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常见,占6%~20%,提示存在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或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3.偏瘫 在出血前后出现偏瘫和轻偏瘫者约占20%。脑血管痉挛所致。
  4.视力视野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沿视神经鞘延伸,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发病后1小时内即可出现, 这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力证据。
  5.颅内杂音 约1%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可出现颅内杂音。
  6.体温改变 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数日可有低热。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再结合下列特殊检查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1)头部CT:脑沟与脑池密度增高。是首选检查。血液聚集部位提示动脉瘤位置。
  (2)头部MRI:发病后一周内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MRI很难查出。血管成像有助于筛查动脉瘤、畸形。
  (3)脑血管造影:是确定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必须手段,应视为常规检查。尽早检查。
  (4)腰椎穿刺:对CT有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应视情况决定是否再需要做腰穿检查。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出血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应用止血剂。头痛剧烈者可给止痛、 镇静剂,并应保持大便通畅。当伴颅内压增高时,应用甘露醇溶液脱水治疗。
  2.病因治疗 尽早病因治疗,如开颅动脉瘤夹闭,动静脉畸形或脑肿瘤切除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动脉硬化

烟雾病

脑瘤卒中

发病年龄

40~60岁

35岁以下

50岁以上

青少年多见

30~60岁

出血前症状

无症状,少数动眼神经麻痹

常见癫痫发作

高血压史

可见偏瘫

颅压高和病灶症状

血压

正常或增高

正常

增高

正常

正常

复发出血

常见且有规律

年出血率2%

可见

可见

少见

意识障碍

多较严重

较重

较重

有轻有重

较重

脑神经麻痹

Ⅱ-Ⅵ脑神经

少见

少见

见于颅底肿瘤

偏瘫

少见

较常见

多见

常见

常见

眼症状

可见玻璃体积血

少见

眼底动脉硬化

少见

视乳头水肿

CT检查

SAH

脑萎缩或AVM影

梗死灶

脑室出血铸型

增强后可见脑瘤影

脑血管造影

动脉瘤和血管痉挛

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粗细不均

脑底动脉异常

有时可见肿瘤染色血管团


24年医师必过课程报名

24年医师必过课程识别二维码报名

文章搜索
·精选试题 ·智能练习
·智能阅卷 ·专业解析
扫描二维码下载
中国最优秀执业医师名师都在这里!
刘江老师
在线名师:刘江老师
刘江老师从事医学辅导培训工作多年。讲课风格生动明快...[详细]
临医网考试培训通过率
网校考试通过率
临医网培训过关学员心声
  • 学员:柯佳(湖北)
    第二年考试终于通过了临床执业医师,谢谢网校,后悔第一年没有报网校的课。这次谢谢临医网了

  • 学员:吴云(山西)
    通过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做三个感谢:喜欢的温老师,很喜欢您的课,生动、易懂、重点突出,祝您身体健康!

  • 学员:成金龙(北京)
    我执业药师考了5年,去年在临医网的帮助下,总算把剩下的3门一次通过了,感谢你们!

  • 学员:李方(广西)
    我考了两年临床执业医师都没过,信心倍受打击。听朋友的话,报了临医网的学习班

  • 学员:洪鑫(上海)
    我是一个毕业十多年的中专生,已有七年没在医院上班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终于考过了

  • 学员:赵辉(甘肃)
    我在校的基础很差,通过学习临医网的网络课程,我竟然考了434分!哇!真的,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 学员:王珊(湖南)
    2013年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真的很辛苦,老师们辛苦了,非常感谢您们,我的考试通过了。谢谢各位老师了。

  • 学员:宋艳霞(四川)
    我是学影像的,2010年报了临医网,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差了3分,今年继续在网校学习

  • 学员:达平(福建)
    因为我是一名基层工作者,所以临床实践的机会非常少。之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知识一直没有弄明白

  • 学员:黄佳明(四川)
    汤老师的课非常精彩,他把很多知识变成了充满趣味的小笑话、小故事!!

临医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如果临医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vznz@qq.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13- 临医网 (www.lczy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8001560号
临医网是一家专注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培训的网站 电 话:028-27371043 手 机:1568238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