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第三单元人群健康研究中的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讲义二
第四节 偏倚控制及病因推断
(一)流行病学研究的偏倚
1.偏倚(bias):是指在研究或推论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
偏倚属于系统误差,可以由研究设计的失误、资料获取的失真、或分析推断不当所引起,从而错误地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偏倚的控制是流行病学研究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多数的偏倚可以在研究设计和实施这两个阶段得以控制,有些偏倚,像混杂偏倚也可以在资料分析阶段进行控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易出现且对观察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偏倚可以分为选择性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三类。
2.选择性偏倚:是指由于研究对象的确定、诊断、选择等方法不正确,使被选人的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重要特征具有系统的差异,使得从样本得到的结果推及总体时出现了系统的偏离。
常见的选择性偏倚有:
①人院率偏倚;
②检出症候偏倚;
③现患病例一新发病例偏倚,又称奈曼偏倚(Neyman bias);
④无应答偏倚;
⑤易感性偏倚;
⑥时间效应偏倚;
⑦领先时间偏倚。
3.信息偏倚又称观察偏倚、测量偏倚、错误分类偏倚,是指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收集时产生的系统误差。测量方法的缺陷,诊断标准不明确或资料的缺失遗漏等都是信息偏倚的来源。常见的信息偏倚有:①诊断怀疑偏倚;②暴露怀疑偏倚;③回忆偏倚;④报告偏倚;⑤测量偏倚。
4.混杂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关联,又与研究因素有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从而部分或全部地歪曲了两者同真实联系的现象。引起混杂的因素称为混杂因子。
混杂因子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①它必须与所研究的疾病的发生有关,是该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②必须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
③必须不是研究因素与疾病病因链上的中间环节或中间步骤。对混杂偏倚的识别可以根据混杂偏倚产生的机制,结合专业知识,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判断。
5.偏倚的控制方法
偏倚的控制是流行病学研究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偏倚可以发生在研究设计、实施阶段,大多数的偏倚可以在这两个阶段得以控制,有些偏倚,像混杂偏倚也可以在资料分析阶段进行控制。
(1)研究设计阶段的偏倚控制措施:通过周密、严谨的科研设计,保证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同时要严格掌握好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于实验研究,要严格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可能发生的各种偏倚降低到最低限度。选择偏倚只有在设计阶段才能控制,而且一旦发生就无法消除,因此设计阶段应当充分收集资料了解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选择偏倚的来源,并加以避免。设计阶段信息偏倚主要来自于制定调查表时,因此在研究设计阶段应对各种暴露因素做出严格、客观、可操作的定义,并力求指标的定量化。对于疾病要有统一明确的诊断标准。对各种检测仪器和试剂要有统一的标准。在研究设计时,为了控制潜在的混杂偏倚,可以通过限制、配比、随机化、分层抽样等方法来选择研究对象。
(2)研究实施阶段的偏倚控制方法:研究实施阶段发生的偏倚主要是信息偏倚。由于信息偏倚的来源渠道很多,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如向研究对象解释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对收集资料的人员统一培训和考核;定期检查资料的质量,并设立资料质量控制程序等。
(3)资料分析阶段的偏倚控制措施:在资料分析阶段主要是控制混杂,可采用分层分析、标化、多因素分析方法,等。
(二)病因及其推断
1.病因的概念
一个疾病的病因是指在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事件、条件、特征或者是这些要素的综合。疾病是由来自环境和宿主本身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来自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生态环境,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以及生物群落。
②理化环境,指气象因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热、空气、水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
③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水平、政治、文化教育、人口、居住条件、工作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交往、精神压力等方面。宿主主要包括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宿主的核心是遗传,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宿主的状态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宿主的状态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宿主的其他特征如年龄、性别、性格、适应能力以及免疫状态等也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决定疾病发生与否的动态体系。解释这种动态体系的学说有流行病学三角模式、轮状模型、病因网等。
2.病因的类型
可分为直接病因与间接病因、必需病因与充分病因(和组分病因)。
在病因中存在四种可能的类型:
①必需的而且是充分的;
②必需,但不充分;
③充分,但不是必需;
④既不充分,也不是必需。
3.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
有实验医学、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病因,可分为四个阶段:总结现象,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和病因推导。因素与疾病关联的形式有:虚假的关联,间接的关联,因果联系。
4.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①关联的强度;
②关联的重复性;
③关联的特异性;
④关联的时间性;
⑤剂量反应关系;
⑥关联的合理性;
⑦实验证据;
⑧相似性。
习题:
1.推论病因与疾病因果关联的标准错误的是
A.关联的强度
B.关联的时间性
C.关联的合理性
D.关联的可重复性
E.关联的地区性
『正确答案』E
第五节 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
(一)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概念、目的与应用原则
1.筛检与筛检试验概念、目的与应用原则
(1)筛检(screening):是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它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表面健康,但可能有病或有缺陷的人。筛检所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称为筛检试验(screening test)。
(2)筛检的目的:
①早期发现可疑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实现疾病的二级预防。
②发现高危人群,以便实施相应的干预,降低人群的发病率,实现疾病的第一级预防。
③了解疾病自然史。
④进行疾病监测。
(3)筛检的应用原则:
①被筛检的疾病或缺陷是当地重大的卫生问题;
②对被筛检的疾病或缺陷有进一步确诊的方法与条件;
③对发现并确诊的患者及高危人群有条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干预,且标准应该统一规定;
④被筛检的疾病或缺陷或某种危险因素有可供识别的早期症状和体征或测量的标志;
⑤了解被筛检疾病的自然史,包括从潜伏期发展到临床期的全部过程;
⑥筛检试验必须要快速、简便、经济、可靠、安全、有效及易为群众接受;
⑦有保证筛检计划顺利完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⑧有连续而完整的筛检计划,能按计划定期进行;
⑨要考虑整个筛检、诊断和治疗的成本和收益问题;
⑩筛检计划应能为目标人群接受,有益无害,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制定保密措施;公正、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
2.诊断与诊断试验的概念、目的与应用原则
(1)诊断(diagnosis)是指在临床上医务人员通过详尽的检查及调查等方法收集信息、资料,经过整理加工后对患者病情的基本认识和判断。用于诊断的各种检查及调查的方法称诊断试验(diagnostic test)。
(2)诊断的目的:
①对患者病情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以便采取相应有效的治疗措施。
②可应用诊断试验进行病例随访,确定疾病的转归、判断疗效和估计预后以及监测治疗的副作用等。
(3)诊断的应用原则:
①灵敏度、特异度要高;②快速、简单、价廉、容易进行;③安全、可靠、尽量减少损伤和痛苦。
3.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区别
(1)目的不同:筛检试验是用以区别可疑患者与可能无病者。诊断试验是用来区别患者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
(2)观察对象不同:筛检是以健康或表面健康的人为观察对象。诊断试验是以患者或可疑患者为观察对象。
(3)试验的要求不同:筛检试验要求快速、简便、灵敏度高,最好能检出所有患者,诊断试验要求科学、准确,特异度高,最好能排除所有非患者。
(4)所需费用不同:诊断试验常常使用医疗器械或实验室方法,一般花费较高;筛检试验则应使用简单、价廉的方法。
(5)结果的处理不同:筛检试验阳性者须作进一步的诊断或干预,而诊断试验阳性者要给予治疗。
(二)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1.评价的方法
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评价方法基本相同,除考虑安全可靠、简便快速及经济可行外,还要考虑其科学性,即该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真实性和价值,具体与标准诊断方法即“金标准”进行比较。评价的步骤有:
①确定金标准(目前被公认的最可靠、最权威的、可以反映有病或无病实际情况的诊断方法称为金标准);
②选择研究对象;
③确定样本含量;
④盲法同步测试;
⑤整理分析资料;
⑥质量控制。
2.评价的指标
评价主要从真实性、可靠性和收益三方面进行。
(1)真实性(validity):也称效度或准确性(accuracy),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金标准的测量值)符合的程度,即正确地判定受试者有病与无病的能力。评价试验真实性的指标有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和粗一致性。
1)灵敏度: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被评试验也判断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2)特异度: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被评试验也判断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3)假阳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被评试验错判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4)假阴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被评试验错判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5)约登指数:是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l. 6)粗一致性:是试验所检出的真阳性和真阴性例数之和占受试人数的百分比。
(2)可靠性(reliability):亦称信度或重复性(repeatability)、精确性(precision),是指一项试验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检测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影响试验可靠性的因素有:
①受试对象自身生物学差异;
②观察者差异;
③试验方法的差异。
评价试验可靠性的指标有:
1)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该指标适用于作定量测定试验的可靠性分析。
2)符合率:适用于作定性测定试验的可靠性的分析。它是两次检测结果相同的人数占受试者总数的百分比。
3)Kappa值:适用于定性资料的可靠性分析,该值表示不同观察者对同一批结果的判定和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批结果的判定的一致程度。
(3)评价试验的收益:试验收益的评价可从个体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学、社会经济学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间接反应试验收益的主要指标有:
1)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表示试验结果判断正确的概率,它表明试验结果的实际临床意义。包括:①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指试验结果阳性人数中真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②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指试验结果阴性人数中真阴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2)似然比:指患者中某种试验结果出现的概率与非患者中该试验结果出现的概率之比。包括:
①阳性似然比:是试验结果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说明患者中出现某种试验结果阳性的概率是非患者的多少倍;
②阴性似然比是试验结果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说明患者中出现某种试验结果阴性的概率是非患者的多少倍。
3.确定试验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即截断值(cut off value),是判定试验阳性与阴性的界值,既确定某项指标的正常值,以区分正常与异常。确定截断值的方法在常规情况下,即灵敏度、特异度均很重要的情况下,最常用的是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是以真阳性率(灵敏度)为纵坐标,假阳性率(1-特异度)为横坐标所做的曲线,以表示灵敏度与特异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
(三)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可通过优化试验方法、联合试验的应用和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作为受试对象来提高试验的效率。
习题:
1.不属于筛检评价指标的是
A.可靠性
B.正常值
C.收获量和筛检费用
D.真实性
E.预测值
『正确答案』B
2.实际有病,用该诊断标准正确判定为阳性的能力称
A.特异度
B.阳性结果的预测值
C.变异度
D.阴性结果的预测值
E.灵敏度
『正确答案』E
3.诊断试验主要用于,除了
A.疾病诊断
B.疾病随访
C.防残延寿
D.疗效考核
E.药物毒副作用监测
『正确答案』C
4.适合做大规模筛检的疾病是
A.原位子宫颈癌
B.艾滋病
C.麻疹
D.流行性感冒
E.全民检查HBsAg
『正确答案』A
B1型
A.假阴性率
B.灵敏度
C.特异度
D.预测值
E.正确指数
(1)真阴性率又称
『正确答案』C
(2)公式(a/(a+c))x100%计算的是
『正确答案』B
(3)公式(c/(a+c))x100%计算的是
『正确答案』A
第六节 公共卫生监测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概念
1.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是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如决策者、卫生部门工作者和公众等),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公共卫生监测是制订、实施、评价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
2.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
①确定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
②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
③评价干预措施效果;
④预测疾病流行;
⑤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
3.公共卫生监测的分类
(1)疾病监测:①传染病监测:我国规定报告的传染病有37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②非传染病监测: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伤害等非传染病的监测。
(2)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包括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出生缺陷监测、环境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计划生育监测等。
4.公共卫生监测的程序
(1)建立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国家及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负责管理全国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机构。负责全球公共卫生监测机构的世界卫生组织。
(2)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过程:包括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解释、信息反馈和信息利用四个基本过程。
5.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1)敏感性(sensitivity):是指监测系统识别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占实际病例的比例②监测系统判断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暴发或流行的能力。
(2)及时性(timeliness):是指监测系统发现公共卫生问题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的时间。它反映了监测系统的信息反馈速度。
(3)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是指监测系统发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目标人群的实际情况。缺乏代表性的监测资料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和卫生资源的浪费。
(4)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是指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中真正的病例所占的比例。
(5)简便性(simplicity):是指监测系统的收集资料、监测方法和运作简便易行。
(6)灵活性(flexibility):是指监测系统能针对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及时的改变或调整。
(7)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是指监测系统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对监测工作的参与意愿,反映在工作人员能否提供有效的信息。
(二)疾病监测
1.疾病监测的概念
疾病监测是指连续她、系统地收集疾病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
2.我国主要的疾病监测方法
(1)被动监测:下级监测单位按照常规上报监测资料,而上级监测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此类监测。
(2)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上级监测单位专门组织调查或者要求下级监测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传染病漏报调查以及对性病门诊就诊者、暗娼、吸毒者等艾滋病高危行为人群的监测属于主动监测。
(3)常规报告: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由法定报告人上报传染病病例,属于常规报告。
(4)哨点监测(sentinel surveillance):对能够反映总人群中某种疾病流行状况的有代表性特定人群(哨点人群)进行监测,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属于哨点监测。
3.我国疾病监测体系
(1)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主要对法定报告的37种传染病进行监测。
(2)重点传染病监测系统:全国建立了国家级监测点782个,省级监测点1693个,对20种传染病进行重点监测。监测内容包括:①常规病例报告及暴发调查;②相关因素监测。
(3)症状监测系统:是长期系统地连续收集并分析包括临床症状群在内的各种健康相关数据,常以非特异性的症状或现象为基础,提高对疾病或卫生事件反应的及时性。
(4)死因监测系统:在31个省市160个监测点,对7300万监测人口(总人口6%)开展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健康相关因素监测/调查、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数据监测。
(5)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在全国17个省份40个监测点,对老鼠、蚊子、苍蝇、蟑螂和钉螺的密度进行动态监测,并观察这些病媒生物的带毒、带菌情况。
(6)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包括了营养与食品安全监测和环境与健康监测。前者通过监测,评估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危险性;后者是对水质、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和健康相关产品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1.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一般可以分为A型反应和B型反应。A型反应与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包括过度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反应、继发反应和停药综合征;B型反应与常规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可能涉及遗传易感性和变态反应等机制,因此难以预测。当不良反应致使机体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时,就成为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服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1)引起死亡。
(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3)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4)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2.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和方法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2)常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①自愿报告系统(SRS),又称黄卡制度,这是一种自愿而有组织的报告制度,当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相关人员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关时,就应当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逐级上报。
②义务性监测,是在自愿报告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医师报告所发生的每一例不良反应。
③重点医院监测,是指定有条件的医院,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监测研究。
④重点药物监测,主要是对一部分新药进行上市后监测,以便及时发现一些未知或非预期的不良反应,并作为这类药品的早期预警系统。
⑤速报制度,上市后的药品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要在15日之内向药品安全性监测机构报告,如果属于临床试验之中的药品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要在7日之内报告。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主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形成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DR monitoring,China)辐射各省级/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以及个人作为网底的监测网络。
3.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
(1)药物不良反应评价的目的:①该药品是否会发生这种不良反应;②该药品是否已经在特定患者身上发生了不良反应。
(2)评价方法:分为个例评价与集中评价两个步骤进行。目前,我国采用WHO国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作中心建议使用的方法,将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判断关联程度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和无法评价六个等级。
(3)评价内容:
①开始用药的时间与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
②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不良反应的类型;
③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减轻或消失;
④再次接触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的反应;
⑤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可用并用药的作用、患者的临床状态或其他疗法的影响来解释。
第七节 循证医学
(一)概述
1.循证医学发展简史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在医学实践不能单凭临床经验或过时和不够完善的理论知识办事,而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和依据处理医学的问题。1971年,英国医师Archie Cochrane提出:“由于资源终将有限,因此应该使用已被恰当证明有明显效果的医疗保健措施”.以后他进一步提出“应根据特定病种与疗法,将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联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随着新的临床试验的出现不断更新,以便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加拿大学者David Sackett于1992年提出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即遵循证据的医学。
2.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是指任何临床的诊治决策,必须建立在当前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相结合的基础上。它是把最佳研究证据与临床专业技能和患者的价值整合在一起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
循证医学的实施步骤包括:
①从患者存在的问题提出临床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
②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
③评价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和有用性;
④在临床上实施这些有用的结果;
⑤进行后效评价。
3.循证临床实践
临床医生在为每个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决策时,应尽量使用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获得“当前最佳研究证据”的途径有:
①自己和同事的经验;
②教科书和杂志;
③学术会议的信息;
④文献综述(review articles)
⑤系统评价
⑥定期更新的电子系统评价。
其中系统评价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证据的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当系统评价采用了定量合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时称为Meta分析,故Meta分析只是系统评价中的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
(二)系统评价
1.系统评价的概念
系统评价(SR)是以某一具体临床问题为基础,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并随着新的临床研究的出现及时更新。
2.系统评价的过程与步骤包括:
①确立题目;
②收集文献;
③选择文献;
④评价文献;
⑤收集数据;
⑥分析数据;
⑦解释结果;
⑧更新系统评价。
3.Meta分析
(1)Meta分析概念:当系统评价采用了定量合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时称为Meta分析。所以,Meta分析是运用定量统计学方法汇总多个研究结果的系统评价。
(2)Meta分析方法:多个成组设计的两组分类变量(OR、RR、RD)均数(SMD、WMD)的比较的定量综合;Meta回归分析,诊断性试验的Meta分析(ROC曲线)。
(3)Meta分析中异质性识别与处理:由于纳入同一个Meta分析的所有研究都存在差异,在Meta分析中不同研究间的各种变异称为异质性。可通过异质性检验来识别异质性。
当异质性检验发现存在异质性时,处理的方法:
①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可对异质性进行部分纠正;②亚组分析;③多元回归模型④Meta回归;⑤混合效应模型来解释异质性的来源;⑥若异质性过大。特别在效应方向上极其不一致,不宜做Meta分析。
(4)Meta分析中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用于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如果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原结果没有冲突,那么该结果加强了原结果的可信度。如果敏感性分析结果得出不同结论,这提示存在与干预措施有关的潜在重要因素,应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干预效果存在争议的来源。
(5)发表性偏倚的识别与控制:漏斗图是最常用的用于判断是否有发表性偏倚的方法。
其他方法还有线性回归法、秩相关检验、剪补法、失安全数,等。Meta分析时尽可能将所有的研究搜集齐全,包括未发表的阴性研究报告、会议论文摘要、各种研究简报、学位论文等,以控制发表性偏倚。
24年医师必过课程识别二维码报名
- 学员:柯佳(湖北)
第二年考试终于通过了临床执业医师,谢谢网校,后悔第一年没有报网校的课。这次谢谢临医网了 - 学员:吴云(山西)
通过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做三个感谢:喜欢的温老师,很喜欢您的课,生动、易懂、重点突出,祝您身体健康! - 学员:成金龙(北京)
我执业药师考了5年,去年在临医网的帮助下,总算把剩下的3门一次通过了,感谢你们! - 学员:李方(广西)
我考了两年临床执业医师都没过,信心倍受打击。听朋友的话,报了临医网的学习班 - 学员:洪鑫(上海)
我是一个毕业十多年的中专生,已有七年没在医院上班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终于考过了 - 学员:赵辉(甘肃)
我在校的基础很差,通过学习临医网的网络课程,我竟然考了434分!哇!真的,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 学员:王珊(湖南)
2013年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真的很辛苦,老师们辛苦了,非常感谢您们,我的考试通过了。谢谢各位老师了。 - 学员:宋艳霞(四川)
我是学影像的,2010年报了临医网,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差了3分,今年继续在网校学习 - 学员:达平(福建)
因为我是一名基层工作者,所以临床实践的机会非常少。之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知识一直没有弄明白 - 学员:黄佳明(四川)
汤老师的课非常精彩,他把很多知识变成了充满趣味的小笑话、小故事!!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
2017年医师资格证书领取∣执业医师证书注册…
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第二次笔试考试准考证打…
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第二次笔试考试准考证什…
2016年广东惠州临床执业医师笔试准考证打印…
2016年陕西渭南临床执业医师笔试准考证领取…
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查询忘记密码怎…
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单打印有什么用…
2017年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新版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解剖学彩色图谱》免…
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病例分析消化系统…
执业医师考试内容速记大全(三)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18年第01期
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病例分析消化系统…
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职业素质之沟通能…
2020年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时间确定,1月9日到21…
2022年卫生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2022年内科中级职称考试科目及分值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网上视频辅导火爆招生!(…
2023年医师第一次笔试考试出成绩啦!3分钟快…
报读星恒教育的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课程对考试…
临床执业及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之心脏心音…
星恒教育名师介绍!
临床执业及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之肺部呼吸…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
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病史采集之发热
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辅助检查之血气分析